国家储备林让“中国好材种”落地生根

2020-11-04 11:38:23浏览:2评论:0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核心摘要:好材种成就好未来国家储备林让中国好材种落地生根  高质量建设国家储备林,好材种是根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
 

好材种成就好未来

——国家储备林让“中国好材种”落地生根

  高质量建设国家储备林,好材种是根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木材安全问题并作出重要决策,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建立国家用材林储备制度、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要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加强国家储备林制度建设顶层设计,启动基地建设试点,推进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创新,促进重点省区重大项目落地,力求从根本上增强木材自给能力,构建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的中国特色木材战略储备体系。
国家储备林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重要工程,致力将能培育形成大径级高品质用材林的树种作为主要建设材种,大力发展乡土、珍稀树种,为国家木材储备筑牢根基,让好材种成就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促进项目建设向高质量发展跃进。目前,国家储备林建设已辐射26个省(区、市)、4个森工集团,累计建设7700万亩。加快推动了我国人工用材林从一般树种用材生产向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储备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定向培育的红锥大径材

 

  广西
优选桉、松、杉、格、榉、楠 长短结合 可持续发展

从速丰林产业大省到国家储备林建设先行省,广西不变的是绿色发展的理念,变的是绿色创造的价值。
从2012年列入示范省建设至今,广西在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材种选择和布局上巧做文章,注重统筹短期经济利益和长期生态红利,将森林经营从短周期向长周期转型、从小径材向大径材转变、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化。目前,广西创新国家储备林投融资机制、建设和管理模式,累计投入资金10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储备林面积超800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基地。
科学规划谋篇。广西切实在短中长结合、大中小搭配上布局。既发挥短周期桉树稳定现金流的抗风险作用,更优选长周期的松树、杉木等大径材和价值更高、周期更久的格木、榉木、楠木等珍稀树种长远培育长期投资,深入还原国家储备林初衷。在经营策略上,重点提高桉树单位产量,既不追逐利益过度发展,又不因噎废食完全禁止,将桉树与长周期珍稀阔叶树种合理搭配,滚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资金,确保既能“以短养长,还贷无忧”,又能“为国储材,高效持续”。
经营模式创新。为了求得更好实效,广西在国家储备林经营模式方面大胆探索,依托自治区林业局直属13家国有林场(以下简称“区直林场”)和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科研技术力量,采取以适地适树为根本,着力引进目标树管理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技术,践行全周期经营模式,将单一纯林向多功能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过度,定向培育珍稀树种大径材。同时,将“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技术成果结合应用,打造“千元株”“万元亩”的精品林样板,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推广。
引导规模经营。广西引导13家区直林场出资成立广西国控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统筹区直林场,整合分散各地的场外造林林地,合作收储辖区内林木资源,实现大块并小块、区域内就近经营,加速场外林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成本,全面整体提升经营效益。
 福建
布局闽楠、红豆树 实现树种珍贵化

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一的福建,被誉为我国最“绿”省份。其自然条件优越,树木种类繁多,是我国杉木中心产区,也是众多珍贵用材树种的适生区。
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启动以来,福建省坚持“树种珍贵化、材种大径级化,结构复层异龄化”的培育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培育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珍贵用材树种和大径材培育,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和基地规模。
福建储备林建设坚持科学引导先行。先后发布3批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参考名录,涉及树种80种,突出乡土珍贵用材树种为主要培育树种。在此引导下,基本形成闽西北地区以闽楠、南方红豆杉等树种为重点,闽东地区以鄂西红豆树、檫树等树种为重点,闽南地区以降香黄檀、红锥、福建柏等树种为重点的发展格局。目前,全省已完成新造珍贵用材树种95.5万亩,全省闽楠基地面积近20万亩,漳州市已建成全省最大的降香黄檀种植基地。
林分改培提升是福建培育大径材创新点。福建森林覆盖率高,新造林地空间有限,杉木等针叶纯林面积大,林分结构相对单一。立足于森林资源现状,福建确立以现有林分改培提升作为大径材培育的主要手段,探索建立“改单一树种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的建设模式。通过在林下套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以空间换时间,破解珍贵用材树种培育周期长的问题。通过培育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在实现大径材和珍贵树种培育的同时,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以政策做支撑,以资金为保证。在中央投资的基础上,福建自2013年启动省级财政补助珍贵用材树种造林项目,对珍贵用材树种造林给予每亩500元补助。同时,福建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新模式,推动南平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17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贷款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林业PPP模式开展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目前,福建省共签订利用国开行、农发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协议资金190.4亿元,已发放贷款46.67亿元。

 

江西永丰官山林场杉木大径材与楠木混交

 

  江西
突出木荷、枫香、樟树 探索资源储备模式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是江西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的重要创新,为各地精准提升储备林建设质量、促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积累了经验。
多年来,江西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以珍稀树种、大径材培育为主导,着力解决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等实际问题。在积极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中,充分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贷款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吉安市充分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效应,采用“足额林权抵押担保+市级风险准备金+项目林权排他性承诺+林权保险”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模式。目前,吉安市国家储备林建设已完成投资22.88亿元,发放贷款8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76.8万亩,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123个。新余市利用国开行贷款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采取PPP模式为江西省首例,目前项目申报进展顺利。
有了资金的保障,各地在提升质量上发力。
在材种选择上,江西大力营造杉、松、木荷、枫香等适宜江西水热条件的乡土用材树种,并加大楠木、樟树、马褂木、槠栲类等珍稀树种储备。探索营造林发展新模式,推广科学采伐提升森林质量、不炼山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模式。
为提高储备林建设项目技术水平,江西建立全省储备林建设项目咨询专家库。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50名具有速生丰产林或珍稀树种培育方面的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入库,参与开展储备林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评审、项目实施技术咨询培训和检查验收等工作。

 

湖南金洞楠木林基地 陈跃陆摄

 

  湖南
培育楠、榉、红椿、香樟 优化结构 深度融合

湖南为擦亮其作为首批国家储备林基地试点省的“金字”招牌,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湖南已培育以工业原料林、乡土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多功能森林为目标的国家储备林359万亩。
聚焦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科学优选材种。精选适合湖南的珍稀树种、优质乡土树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大力发展闽楠、榉木、红椿、南方红豆杉、香樟、檫木、栎类、小叶红豆、黄檀、南酸枣、赤皮青冈、红锥等树种,有效调整优化了林分结构。同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在新造林和现有林改培套种中,使树种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匹配”,做到选树适地、选地适树。通过充分观察和研究栽植树种的天然分布范围、不同生境的生长表现,注重选择当地地带性植被形成稳定群落的树种种植。

 

湖南株洲王十万国家储备林基地集约人工栽培的珍稀树种

 

  探索“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推进深度融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南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国家储备林融入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之中,在建设区域上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在就业安排上优先吸纳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支持在乡村周边因地制宜选择种植观赏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景观树、珍稀树等,一些乡村依托美丽的“国家储备林风景”吃上了“旅游饭”,为乡村振兴拓展发展空间。深入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林业国际贷款项目融合发展,找到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发挥出“1+1>2”的效果,全面提升国家储备林建设水平和质量效益。(作者:李松龄)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武夷山的新画面

上一篇:

宁夏将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新格局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linjiaowang@163.com
 
0相关评论